2020年12月5日,由江苏高校区域法治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区域法治发展基础理论研究平台主办,江苏大学法学院、永利澳门娱乐场app-澳门新浦京8455com、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及江苏法治发展研究院共同承办的“新时代中国法治乡村建设”学术研讨会在镇江隆重召开。会议邀请了来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吉林大学、华东政法大学、郑州大学、江苏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审计大学、扬州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和江苏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等国内多所高等院校和法治实务领域共80余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研讨交流。此次学术研讨会的目的,旨在深入推进法治乡村发展研究,拓宽乡村治理的研究视野,凝聚新时代法治乡村治理与发展的理论共识,促进专家学者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乡村建设的法治化水平。

开幕式
会议开幕式由江苏大学法学院院长李炳烁教授主持,他向此次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表达了真挚的欢迎和浓厚的谢意,期待与会学者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加强学术交流,共同推进新时代中国法治乡村建设研究的发展与进步。
![DSC_2357[1]](/__local/F/A1/E0/C0DF9A58F716F680DA6FCD0C3D2_BFC4D71E_2C80.jpg)
在开幕式中,江苏大学校长颜晓红教授,江苏高校区域法治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夏锦文教授,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院长、永利澳门娱乐场app-澳门新浦京8455com公丕祥教授先后致辞。
在致辞中,颜晓红教授代表江苏大学对各位领导专家的拔冗出席表示热烈欢迎,并对领导专家们长期以来对江苏大学给予的关心和支撑致以浓厚的谢意。他表示,江苏大学向来非常重视涉农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相信此次会议必将会对江苏大学农村法治研究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DSC_2354[1]](/__local/C/D1/08/DB35A37E3F420514E523DE71D71_2A5A188F_3147.jpg)
江苏高校区域法治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夏锦文教授在致辞中对此次研讨会主办方的盛情邀请表示感谢。他指出,在全面小康建成之际,围绕乡村法治建设这一主题展开研讨具有重要意义。此次会议在江苏大学这样一所具有强烈涉农情怀的高校举办,势必能更好地推广会议成果,为新时代乡村法治建设贡献智识力量。
![DSC_2368[1]](/__local/4/61/61/08A63006BCD45742A332CF35C7E_AC533EA3_3426.jpg)
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院长、永利澳门娱乐场app-澳门新浦京8455com公丕祥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基层法治建设在国家法治建设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日前,习大大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又进一步指明了新时代乡村法治建设的方向。大家需要切实领会与贯彻。公丕祥教授强调,此次会议议题重大,蕴含甚广,希望各位与会学者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共同促进乡村法治建设的理论发展。

主旨发言
主旨发言由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实行院长、永利澳门娱乐场app-澳门新浦京8455com李力教授主持。
![DSC_2447[1]](/__local/F/6F/A1/669A895ACF9DFC7CF7D8D963FCD_5E317F89_67B0.jpg)
江苏高校区域法治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夏锦文教授以“法治乡村建设的时与事”为题,通过梳理四个重要时间节点,从乡村振兴战略及相关加强法治乡村建设意见等文件出发,深刻阐述了研究法治乡村建设议题的重要意义。夏锦文教授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收官,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在于农村,因此深入探讨法治乡村建设议题,具有强烈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才工作办公室主任陈柏峰教授进行了题为“基层治理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格局与布局”的发言。他认为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关键之一是科学合理地安排基层治理,这需要从实践中发现基层矛盾凸显的问题,汲取基层改革实验的经验和教训。为了应对当前基层治理存在的问题,他提出要以社区治理秩序、民生保障事务以及土地问题等为着力点展开,强化基层治理的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DSC_2379[1]](/__local/A/B8/C0/D01AB1A907903242AC6C1F79D8B_707331DE_3261.jpg)
郑州大学法学院王建国教授围绕“基层社会法治建设”这一主题进行发言。他认为我国农村发展始终与城市发展、中央引导之间存在张力,这一农村法治现状与国家治理在农村的政策设置变动紧密相关。基层治理法治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农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契机,通过法治供给、制度下沉,激活乡村治理效能,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农村治理法治新格局。

江苏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办公室秘书处处长桂万先进行了主题为“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司法联动机制创新研究”的报告。他基于对环境保护执法司法反应的调查,提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应对环境违法联动弱化的观点。他认为,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司法联动难的根本原因是未能在立法上衔接两法的配合机制,因此需要创新生态环境执法司法联动机制的运作与统筹,推进环境保护的法治化发展。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张春莉研究员围绕“农村普惠金融之法制路径”题目展开报告。她基于普惠金融核心内容的深刻意义,提出农村普惠金融法治建设的四条路径,包括构建法制化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体系,创新农村金融机构准入法律制度,创设普惠金融发展监管沙盒机制,重视互联网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
![DSC_2420[1]](/__local/A/34/57/F7F4B6C036C54A9E57C7A18679E_1B6CC2D4_2ED3.jpg)
浙江工业大学地方法治与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朝霞通过分析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改革的历史演绎,提出新型的矛盾纠纷治理体系需立基于平台型治理、协同性治理、实效性治理这三大核心建设,同时要注重矛盾调解中心的法律定位、公权主体内部的权责关系、一站式解纷流程的程序与问责等具体对策实践。

河南科技大学法学院院长张景峰教授进行了题为《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乡村基层治理体系的研究报告》的发言。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治理体系在各中央报告中发生了深刻变迁,乡村振兴战略和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建设为乡村基层治理法治化提供了契机,这一变迁表明了乡村基层治理的重要性。
![DSC_2435[1]](/__local/8/EA/72/53632FF908BA111EFC1FEEB7162_F0115259_3849.jpg)
江苏大学法学院名誉院长刘同君教授进行了关于“论新乡贤在新时代乡村治理中的角色功能”的发言。他分析了乡村基层治理自治制度空化、法治建设虚化、德治支撑软化等治理能力弱化现象。刘同君教授认为,作为乡村治理的创新者、引领者以及践行者的新乡贤群体能够在新时代乡村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乡村法治建设的主力军。

研讨专题
本次研讨会共设有三个研讨专题,近40余位专家学者们围绕“新时代中国法治乡村建设”主题,从历史反思、现实关照等不同视角进行学术研讨和交流。内容涉及新时代县域和市域法治发展、新乡贤角色功能、中国区域法治发展动力、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的村治立法等中国乡村治理重点和热点。学者们的报告立足于国情,既有理论关怀,又有来自于实践的经验。报告内容展现了中国场域下乡村治理的历史经验、乡村与城市二元空间治理格局的法理思维、共建共治与共享的法治观念。
专题发言(一)
研讨会专题发言一由江苏大学法学院魏小强副教授主持。
![DSC_2486[1]](/__local/8/77/19/368FA88DD5285B3E8A8A3AA83B6_0CC66624_517A.jpg)
上海政法学院张善根副教授报告的主题为“乡村振兴视野下的村治立法探析”。他回顾了村级治理发展的四个阶段,指出当前村级治理的困境主要在于乡政介入疲软、农村基层组织涣散和农村整体衰败等方面,并认为作为乡村振兴视野下的村级治理需要从人力资源进村机制、项目资源进村机制和农村基层组织的强干预机制这三方面予以探索实践。

南京工业大学法学院吕建高教授进行了题为“作为基本人权的美好生活需要:一种实质性说明”的发言,他认为要真正保障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立足于基本人权制度,即通过将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转化为权利,进而升HUAWEI基本人权。因此,新时代中国法治乡村建设必须保障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权利。

南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宋超教授则关注各地市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实践,他分析了基层社会治理存在治理对象“低组织化”、治理能力“碎片化”、治理过程“悬浮化”、治理效果“内卷化”等问题。并认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路径要以治理结构创新为导向,以关键问题为抓手,构建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模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李栗燕教授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廉政观对中国传统廉政学问的积极影响。她基于官民视角阐释马克思主义廉政观的基本内涵。在官员层面,马克思主义廉政观推动公职人员践行社会公仆意识;在人民层面,马克思主义廉政观则提倡坚守人民立场。这一廉政观对中国传统廉政学问的重塑,有助于巩固和发展党的廉政学问建设成果,提升党和国家现代化治理能力。

江苏大学法学院肖建飞教授检视了21部省级扶贫开发条例,指出省级扶贫立法往往存在制度创新弱、管理效果差以及权利保障缺位等问题。以微观层面的制度建设为切入点,肖建飞教授提出未来减贫制度的目标应定位于保护贫困人口的发展权,重视村民与农村基层组织的主导作用,从而真正有助于实现脱贫、减贫的治理目标。

南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王晓燕教授作了题为“基于裁判文书的基层医疗机构严重医疗损害责任纠纷研究”的报告。王晓燕教授对2013-2018年的基层医疗机构的严重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进行了大数据分析,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她认为目前基层医疗机构的严重医疗损害责任纠纷存在数量多、判决赔偿金额高等问题,这种情况对基层医疗机构严重医疗损害责任纠纷解决机制提出了要求,加强疗诊项目与人员的资质管理,加强医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培训,提升医疗纠纷应对意识多元化势在必行。

永利澳门娱乐场app-澳门新浦京8455com博士研究生郝洁聚焦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在乡村治理中的推行问题。她分析了村级小微权力清单的推行过程,认为该项制度在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中发挥了重要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反思小微权力清单在实践中出现的诸多问题。

评议与谈环节
第一专题汇报结束后,华东政法大学王申教授和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政治部曹也汝副主任进行了评议。
对于村治立法的问题,华东政法大学王申教授指出,张善根教授所研究的村治党内法规建设与国家立法,是中国在法治乡村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慢慢探索。关于吕建高教授提出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基本人权建构,王申教授认为如何在制度层面上保障乡村治理、农民生活的美好需求,是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对于市域社会治理建设,王申教授指出市域社会治理是对基层开展社会治理创新的科学指引,其中,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路径选择与论证值得进一步探索。针对“马克思主义廉政观对中国传统廉政学问的重塑”问题,王申教授表示廉政学问和意识形态的建立能够观照现实生活,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政治部曹也汝副主任认为,本专题发言选题切合会议中心,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并能从多条路径探讨解决乡村具体问题。对于省级扶贫立法问题,曹也汝副主任表示肖建飞教授的研究扎根社会现实问题,理论分析充实,并同时表示实践调研基层贫困现状也具有深刻意义。针对基层医疗服务纠纷问题,曹也汝副主任认为王晓燕教授的报告清晰得通过大数据分析展现了基层医疗机构严重医疗损害责任纠纷的样态模式,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同时曹也汝副主任肯定了郝洁博士有关村级小微权力的研究,并表示多层面分析小微权力的运行机制值得进一步探索。
![DSC_2492[1]](/__local/4/17/52/3B4F53F12AD754D8B5041D5DF73_11248023_3271.jpg)

专题发言(二)
研讨会专题发言二由扬州大学法学院杨昌宇教授主持。

南京审计大学法学院谢冬慧教授以民国时期为背景探讨了乡村区域治理的特殊力量。她认为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转型,家族能人和乡约习惯共同构成了民国时期乡村区域治理的特殊力量。谢冬慧教授以民间调解为例,从调解主体、调解依据和调解限度三方面谈论了其在民国时期乡村区域治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扬州大学法学院徐祖澜教授进行了关于“绅权法理及其现实观照”的主题发言。她认为中国乡村法治建设中的“新乡贤”制度须践行绅权运行的法理意义,进而聚合社会权力达成公权间的有效张力,从而有助于村民自治,实现乡村振兴。

永利澳门娱乐场app-澳门新浦京8455com陈小洁副教授进行了主题为“新时代中国法治乡村建设的理论阐释与历史借鉴”的发言。她首先概述了新时代法治乡村建设的理论逻辑与最终目标。其次,她说明了法治乡村建设的理论阐释借鉴法律史经验的必要性。最后,陈小洁副教授阐明了法治乡村建设要发挥内生动力仍需建立外部环境。

江苏大学法学院周德军副教授关注现代乡村治理的返乡农民工创业问题。他认为返乡农民工是实施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剖析新一代返乡农民工创业问题有利于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但无可否认的是返乡农民工创业存在着乡村就业机制失范、治理能力薄弱以及创业学问治理缺位等一系列困境,因此加快提升乡村就业体制、学问、组织等方面的治理,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势在必行。

泰州学院人文学院骆天纬老师关注律师这一群体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重要主体地位。他指出律师参与环境污染治理,是践行新时代职业伦理、承担社会责任的客观要求,并认为律师参与环境污染治理要从律师服务落实、人民调解组织设立、法律服务团组建以及法律援助行动开展这四种路径选择展开,有助于实现生态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吉林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马智勇汇报的题目是《现代家庭观的叙事逻辑对法律的介入》。他从法社会学维度对《民法典》中的“离婚沉着期条款”作出了分析。他指出人们对离婚沉着期的争论体现的是现代家庭观内部去家庭化和再家庭化两种观念的博弈;并且从《婚姻法》历次修改的文献材料出发,分析了支配现代家庭观展开的逻辑,即对待家庭的工具性态度。马智勇指出,在这一叙事逻辑之下理解离婚沉着期能够更恰当地理解人们对离婚沉着期的争议。对此争议,为了更好地理解并适用离婚沉着期,他指出法学应该抱持一种说明性态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张晨宇报告的内容为物业管理“父子兵”体制的运行机制及对策。他认为开发商控制之下的物业企业对自主开发的小区进行管理的情形是一种“父子兵”现象,这导致了物业矛盾频发与持续亏损。其后他又先容了这一体制在现实中的运行机制,分析了其产生的问题,并且从法律视角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评议与谈环节
常州大学史良法学院莫良元教授和《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献》编辑沈丽飞教授对本专题学者汇报的内容进行评议。
常州大学史良法学院莫良元教授认为,本专题发言前四篇文章主题观点新颖,论证结构清晰,文章内容深具历史反思与现实观照。他指出,谢冬慧教授的文章对民国时期乡村区域治理做了很好的研究,从民间调解入手,结合家族能人与乡约习惯透析治理的本质。同时进一步考虑民国时期与现代社会不同历史空间对比的参考因素价值将具有很好的意义。对于“新乡贤与古代绅权运行”的问题,莫良元教授认为,新乡贤和绅士之间的对应关系能够为新农村变迁的现实问题提供坚实的主体基础。在新时代法治乡村建设的理论阐释问题上,莫良元教授认为以各种外部环境理论论证法治乡村建设的历史借鉴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周德军副教授关注的现代乡村治理的返乡农民工创业问题及机制解决办法,莫良元教授认为农民工返乡是一个群体类型化概括后的问题,对引导具体的农村工作具有实践意义。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献》的沈丽飞教授指出,“新时代律师参与环境污染治理的路径选择”的报告主要关注律师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独特作用,报告内容具体分析了律师发挥独特作用的路径选择,在理论及实践的阻碍与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对于离婚沉着期制度,沈丽飞教授认为是该制度自民法典修改以来争议非常之多,马智勇博士以现代家庭观的独特视角切入具有创新性与思辨性,该研究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探索。沈丽飞教授认为“物业管理“父子兵”体制的运行机制及对策”报告清晰阐述了物业纠纷矛盾频发的原因,但有关法治是如何真正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研究仍有待深入。

专题发言(三)
第三专题由永利澳门娱乐场app-澳门新浦京8455com陈辉副教授主持。
![DSC_2507[2]](/__local/A/5C/6E/AD895CE9D11ECDE9C825A31881A_508604C1_4529.jpg)
淮阴师范学院江雪松教授进行了题为“新时代中国区域法治发展动力类型分析”的发言,他指出新时代中国区域法治发展的动力来源于纵向层级的法治统筹与横向区域竞争性活力的法治释放。并借鉴韦伯的理想类型方法将区域法治发展动力分为四种类型,类型化的区域法治发展折射出国家治理的复杂性与渐进性。江雪松教授认为,和而不同的区域法治实践有助于构建符合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国家治理体系。

镇江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娄正前副主任对乡村振兴视野下的地方立法进行了讨论。他认为针对当前农村治理出现的难题,可以通过立法的方式对现有的政策加以法律化,而与现行法律相冲突的制度则可以通过立法进行完善。他列举了实践中村级治理存在的困境,并且从加强党内法规建设、完善国家立法两个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

江苏大学法学院唐华彭副教授探索了建国初期新法律观念在法制变革中的重要作用。他立基于1952年的司法改革运动,强调法律观念通过话语转化、组织控制和图景展示三种手段成功在乡村塑造,并与此和法律制度共同构成20世纪中叶国家法制变革的雄峻历史画卷。

江苏科技大学汪祥胜副教授的发言主题为“洛克论身体的自我保存权与法治”。他指出身体的自我保存权是洛克法治理论的逻辑起点和最终目的,身体的自我保存权不仅应被看作是自然权利,还应被看作是财产权。他从身体的自我所有权、作为财产权的身体的自我保存权以及法治这三方面出发,论证了如何保护身体的自我保存权。

江苏大学法学院彭亚媛老师论述了粮农技术转移多边惠益共享法律机制。她先容了《粮食与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中多边惠益共享机制的形成原因和组织运作体系,并且对其中的技术转让规则与实践进展进行了阐述,针对其障碍和困难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石建发言的题目为《资源型治理的运转机制及其法治展望》。他探讨了基层治理如何运用正面激励、方向约束两种治理机制推进治理任务。针对资源型治理,他从基本策略、生成逻辑、溢出效应三个方面结合图文论述了其运转机制,最后总结了该治理模式的法治展望。

永利澳门娱乐场app-澳门新浦京8455com博士研究生邵彭兵则关注区域法治发展的模式探索。他从区域法治发展的可行性、正当性入手,运用法社会学整体立场分析区域法治的成立基础和功能取向,并表示要认真对待区域法治发展在区域发展、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评议与谈环节
第三轮专题发言结束之后,淮阴师范学院郭兴利教授和江苏大学法学院牛玉兵副教授进行了评议。
淮阴师范学院郭兴利教授指出,江雪松教授的文章视野宏观,为区域法治发展提供了具体的框架,同时他认为需要进一步明确区分各类法治化。对于娄正前副主任扩大镇江市立法影响所做的努力,郭兴利教授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同时提出应当对相关概念被界定为“合法化”还是“法治化”进行更深入的研究。郭兴利教授表示唐华彭教授的文章内容丰富,论证严谨,对于今天的法治化建设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江苏大学法学院牛玉兵副教授表示,本专题发言涉及中国法治乡村建设的宏观、中观以及微观三个层面。他指出,汪祥胜副教授从历史和现实角度研究身体的自我保存权,极赋意义且思路独特,对今天的主题具有重大参考价值。对于粮食问题,牛玉兵副教授认为该主题深入农村,具有长久且深远的现实意义。同时针对石建博士论文的机制型研究,牛玉兵副教授肯定了资源型治理的切入方向,并鼓励石博士进一步深入研究。针对区域法治发展的证成问题,牛玉兵副教授认为关于反驳区域法治发展研究的观点内容值得进一步探索,为论题的深入证成提供方向。

闭幕式
会议的闭幕式由江苏大学法学院名誉院长刘同君教授主持。闭幕式中,江苏高校区域法治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副理事长、江苏法治发展研究院院长、永利澳门娱乐场app-澳门新浦京8455com龚廷泰教授进行了会议总结。

龚廷泰教授首先对参加会议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对服务专业且周到的会务工作人员表示了崇高的敬意。随后,龚廷泰教授从此次学术会议的形式与内容方面为与会嘉宾们先容了会议的基本情况。龚廷泰教授表示,此次研讨会议题十分重要,紧紧围绕中国乡村振兴战略。他历数了自1982年以来有关农村改革的22份中央文件对农村治理的制度性安排和政策性部署,指出这些中央文件是引导中国农村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和根本遵循,新时代的法治乡村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性部署。龚廷泰教授指出,此次会议的研究内容广泛而深入,话题多元而丰富。会议议题在空间层面上呈现省级、市级、县级、村级四级治理体系模式;在治理内容上涉及治理模式、制度创新、发展动力、矛盾纠纷化解、新乡贤主体功能、农民工返乡创业、普惠金融、环境污染治理、基层医疗健康等方面,既有历史性经验的研究与探讨也有现实性问题的聚焦与关注。龚廷泰教授表示,此次研讨会将为新时代中国法治乡村建设提供诸多有价值的理论成果和实践对策,对进一步推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